分类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量子通信潘建伟众望所归 成最年轻得主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潘建伟众望所归 成最年轻得主

 

 

导读: 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大榜”随之揭晓,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大榜”随之揭晓,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隔11年再次空缺

    2015年度共评选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该奖曾于2004年度空缺,也是我国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以来第二次出现空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供是数据显示,2015年度授奖情况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迎来45岁最年轻得主

    备受瞩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作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潘建伟也因年仅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自然奖一等奖的记录。

  自然科学一等奖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授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突破性进展、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的中国公民。此前,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不过,在过去十几年里,该奖有9次出现空缺。2013年起,这一局面开始改变,到今年已连续3年产生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意味着我国重大原创科学成果接连产出,基础研究发展的势头喜人。

  陈志敏介绍,潘建伟率领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实验检验,系统地发展了多光子纠缠干涉量度学,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一组来自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数据,可以佐证潘建伟项目团队的“厉害”——其研究成果7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3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1次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其项目组成员曾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重要奖项。

科学技术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

  根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按照《条例》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400项,奖励了一大批在我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铁路”等获奖成果举世瞩目、彪炳史册,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